目前分類:共同作者專欄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或許是當兵的影響吧,我在不知不覺中想念起很多人……



有時在半夜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寢室‧在朦矇朧朧中被叫醒站哨的前一刻,往往夢中出現的

是求學時代友人的面容。這時的我會蜷縮在棉被裡面讓自己清醒一下,回想剛剛的夢再振作

起精神往哨所邁進。



於是我瞭解到過去的一切對我來說是多麼重要,即使在寫完論文那一剎那我已經明白這一點,

此刻的感受卻又更深刻。我想起友人阿達在兩年前當兵時,過年期間打電話給他他真情流露

的說:我好想念你們,好想見你們。如今想來感受更深,我也才發現我身邊許多的男性好友

似乎是從他們當兵後大家的相聚時間才變多。雖說與回到家鄉多多少少有些關係,但無可否

認的軍旅生涯讓我們瞭解到家人朋友的重要。



於是趁著好不容易有的四天假期,北上約了大家一起談天道地。10個月前看來稀鬆平常的事,

對我來說卻是相當難得。與妳們聊天的時間又帶我回到那時在大吃或是在任何地點大家歡愉

討論八卦瑣事的時光。只是當時純粹的日常慣例對現在的我來說彌足珍貴,而當時看得很嚴

重的瑣事現在則已雲淡風輕。



感謝三位美人的相伴,雖然沒辦法見到每一個人,但能跟其中幾位好友聊到天已經很高興。

很可惜的是大家都很忙,沒有辦法看到妳們。希望五個月後,會有機會再見到大家。暫時

先這樣相約吧~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May 17 Thu 2007 03:42
  • 博杯

每次回營區前,總會到廟裡拜拜祈求平安。



不知不覺,這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無關乎迷信,而是當人在

徬徨無助時,總會想找個依靠,除了家人朋友外,神佛變成了最佳

的選擇。



說也奇怪,幾次拜下來雖然在營區裡不見得有少掉責罵,但總能閃

過最嚴重的關卡,想起四月份那時發生在我身上的一連串事件,我

深深感覺對神佛的祈求確有那麼點靈驗。



於是乎我想起江蕙的「博杯」那首歌,人總會想找個避風港,有時那

不是親人、不是朋友,誰都不是;然而可以讓心靈依靠的無形力量卻

很重要……



我終於明白,那一炷香承載的希望有多麼重要。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雨生面臨唱片慘跌的事實,在下張唱片不得已被說服唱了「大海」,那個年代陳

大力、陳秀男的歌曲根本就是橫掃市場的颱風,但對於雨生而言重新回去作他不

想作的音樂是一件挫折的事。「大海」讓張雨生的聲勢再度上漲,可惜的是「大

海」與第五張專輯「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雨生減少了許多自己的創作。如果
「帶我去月球」可順利成功的話也許雨生留下的作品會更多。而他全權操控
的概念專輯一直等到94’年八月「卡拉OK‧台北‧我」才成真。



不用說,這又是一張概念繁複的專輯。雨生還是必須要為自己的專輯作一個概念

解釋才行,不過我不再贅述三個詞所代表的意思,它與「帶我去月球」一樣強調

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出發,聽雨生的唱片以「看盡社會大小事」的眼光去描繪就對

了。值得注意的是雨生在這張唱片採用了部分電子音樂的曲風,他獨特的眼光在

此顯現出來,台灣與國外在過了幾年後電子曲風大行其道,而97年為張惠妹製作

的「Bad Boy」更打響雨生預見流行音樂世界趨勢的功力,拉丁風在99年由珍妮

佛羅培茲與瑞奇馬汀帶領全世界的風潮。音樂人一直到這個時候才看到張雨生對

於音樂不凡的眼光。



張惠妹跟張雨生的關係是大家知道的,沒有了張雨生張惠妹的味道顯現不出來,

沒有了張惠妹張雨生也不會一夕成名。事實上跟所有流行歌手一樣,雨生後期

的唱片銷量終究無法提升,但是轉任製作人的他是再高興不過了,因為雨生根

本就很討厭作宣傳,只想盡情享受作音樂的快感。好在張惠妹出現了,他讓雨

生的事業回春,不過可惜雨生無法躲過命運的安排。



關於雨生的死亡現在多作討論似乎沒什麼用,他到底是飲酒過多還是哪些特殊

因素才讓他出車禍直到現在都是談論雨生死亡時受爭議的話題。但無論如何雨

生留下了許多很棒的作品。「口是心非」終於拿到了金曲獎的肯定,可惜雨生

看不到這一刻。由於那一年莫文蔚的「Love Yourself」在市場上相當賣座,

再加上張洪量的護航莫文蔚可說口碑、市場雙贏,而陶吉吉出道首張超強作品

的問世也讓樂評一面倒的支持,大家幾乎忘了張雨生的「口是心非」。雨生得

獎後有許多人認為是因為雨生過世的關係才給了他獎項,但是聽過「口是心非」

這張專輯唱片的人多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也因此這樣的爭議終究只是一點水面上

的漣漪。



在雨生過世八年後的今天仔細檢視台灣的流行樂壇,音樂上的前瞻性似乎沒有

什麼變化,更甚者,偶像化的趨勢好像更顯嚴重。當年的專輯唱片現在聽來依

然前衛不已,該說雨生的音樂走得太快還是台灣樂壇長久以來都不求進步呢?

無論如何,雨生終究在他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光輝燦爛的註腳。雨生像他所寫的

「河」一樣,他是隻客途的雁,卻在流行音樂上留下了他最深刻的感情。張惠妹

、阿信、五月天、范瑋琪這些歌手都受他的影響,「當你平躺下來,我便成了河

……」雨生躺下來了,但化身成河的人卻多了。當他知道這些後進們都曾受到他

的影響,他應該也會露出一貫「小寶」式的笑容吧。





*以上資料來自張雨生歌詞本與本人對於張雨生從以前到現在相關報導的閱讀

,如有錯誤,敬請指正。謝謝!



-----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役其間雨生入圍了第一屆金曲最佳新人獎與第二屆最佳男演唱人,雖然最後沒

得獎(第一屆新人獎得主是伍思凱、第二屆的最佳男演唱是洪榮宏)但也肯定了

張雨生的歌唱實力。1991年張雨生退伍後決定擺脫當兵前的偶像包袱,全心製

作自己想作的音樂。1992年2月出版的「帶我去月球」由雨生包辦整張專輯所有

的概念,十首全數自己譜寫的歌曲展露他所關心的社會議題與他自己的社會經驗





雨生在出第一張唱片時就曾表示過,他不喜歡他唱的這些歌曲。他認為這些歌曲

只是旋律好聽而已,他不否定但那不是他想作的音樂。雨生這樣說:「我喜歡歌

詞敘述反應社會或人生,曲調則喜歡搖滾、藍調……。」他88年說的話果真體現

在92年的專輯。「帶我去月球」的專輯概念從「我」出發,從強調人生沒定論

「無題」這首歌開始,以「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來闡述雨生思考人生的思

維,中間思考的議題包括外顯的「總髮遊」、「帶我去月球」、「我就要轉彎」

與內顯的「這一夜我睡不著」、「湖心草深長」、「魔幻台北」、「現在這樣」,而當中的每一首歌都帶有自己的意義。



雨生專輯概念的繁雜令人咋舌,如果沒有經過雨生製作專輯的概念文字整理我

也無法對他歌詞內容有所理解,例如:「我就要轉彎」講的是對填鴨式教育的

憤恨,「帶我去月球」則是對於遁逃社會現實的象徵。雨生雖然是政大外交系

的高材生,但他個人對於聯考制度相當不贊同,他是那個時代「拒絕聯考小子」

典型的反動潮,但是社會體制並不是他一個人所能改變,雖然他恨聯考,但他

還是必須去念政大。



這兩首對於社會體制批判的歌詞並非流於謾罵,雨生高超的文字功力讓歌詞優

美了許多,但是他艱澀的歌詞也是我認為雨生作品難以雅俗共賞進而流行的原

因,如果有閱讀過雨生歌詞的人應該就知道我的意思,大學畢業生都不一定懂

得單詞的意思,遑論以25歲以下聽眾為主要消費的流行音樂市場了。但張雨生

寫詞的功力我個人認為可以排進作詞人前三名。



「帶我去月球」銷售成績慘跌是預料中的事,事實上這張唱片可以發行已經相

當不可思議了。試想那個林志穎、葉蘊儀、孫耀威的偶像年代,撕開偶像面具

的張雨生如何讓大家欣賞他的創作。多虧當時飛碟老闆之一的彭國華(後來豐

華唱片的老闆,張小燕的老公,已過世)力挺張雨生,才讓張雨生一直到豐華

唱片時期都有發表自己作品的機會。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雨生逝世八年了。前幾天(11月12日)剛好是他逝世八週年的紀念日,上個禮拜

在高雄甚至還有紀念他的音樂會。對於一位逝世八年的流行歌手來講,還有忠心

的歌迷年年為他舉辦追思儀式其實相當不容易。藉著這個機會小派來跟大家談談

這位歌手/創作人,雨生在班上某些同學的成長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哈

利跟Broadband Blue可是雨生的忠實歌迷呢!),希望藉由小派對於雨生的些

許瞭解,可以讓大家更瞭解雨生本人及其作品,如果有人推薦雨生歌曲的話當

然是再好不過了。



雨生出道的歷程與一般歌手無異,在1988年與其樂團Mental Kids參加台灣第

一屆熱門音樂大賽獲得團體組冠軍而受矚目,22歲的張雨生除了冠軍外還拿到

了最佳主唱的頭銜。可見當時他充滿爆發力的清亮高音已受到不少聽眾的支持,

同年五月,他與紐大可、金智娟等人灌錄了「六個朋友」合輯,收錄了黑松沙士

的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成為張雨生的成名作,也讓他成為備受爭

議的人物。



為何「我的未來不是夢」會備受爭議呢?原因在於這首歌被挪用在政治目的上,

李登輝在1989年的選舉文告上引用了張雨生的這句話,不但讓本來已紅翻天的這

首歌再次受到矚目,更引發了大學生VS偶像身份的論戰,郭力昕與張三在當年中

時晚報年底的副刊上一連幾天對此議題做出探討,面對今日學生歌手與偶像所肩

負的社會責任,張雨生在那個時代算是少數能引起討論的人物。



1988年11出版的「天天想你」是雨生的第一張專輯,35萬張的銷售量讓他正式

成為暢銷歌手,1989年參與「七匹狼」的演出更把他的聲勢拱上高峰,劇中的

名字「小寶」從此成為雨生的代號,而他劇中憨厚害羞的模樣更在大家腦海中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雨生出道不滿一年的時間便面臨了兵役的問題,趁著在1989年8月入伍之前,在

7月份搶先發行了「想念我」,除了與陶晶瑩合唱的「我不能一點一點愛你」之

外,最有名的要算與王丹合作「沒有煙抽的日子」,另外,雨生在這張專輯裡面

也開始展露他詞曲才華,從他譜寫的這些歌曲可看見雨生艱深優美的文字運用功

力與特殊的旋律譜寫,聽過「沒有煙抽的日子」這首歌曲的人,多多少少會感受

到雨生譜曲與其他一般暢銷作曲人不同的音符思考模式。



-----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菲的例子固然看出市場與音樂人之間本質的拉鋸戰,重要的是她讓我們瞭解到

對於一位音樂人的音樂風格,從來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兩種答案而已。

在我們對於流行音樂歌手的論戰上,最常爭執的重點在於一個歌手作品的好壞,

但當在做諸如此類的論述時,我們會發現到我們的討論是利基在「我不喜歡」或

者「我喜歡」的基礎上。最明顯的例子便在於王菲與張惠妹兩位歌手歌迷之間的

爭論,每當兩位歌手當中有人出片時總會有人拿兩位天后來比較。爭論的出發點

很簡單:就是「我接受」或「我不接受」,但當當這樣子的相反意見就可以吵翻

整個流行音樂版了。



回到周杰倫身上來,周杰倫與王菲的情形在於周杰倫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他的音

樂風格,從2000年出道以來他便以他的風格讓市場大眾接受了他;並且是大大的

接受。並在2001年「范特西」專輯達到高峰,但在這之後,第三張專輯「八度空

間」卻讓他遭遇到挫敗。因為他的音樂開始被人家說「一成不變」、「沒有新意

」。



對於一個音樂人說其音樂「一成不變」是何等羞辱的事。說周杰倫在第三張專

輯一成不變其實是太言過其實了。編曲對比於第二張的全面放開,第三張呈現的

是內斂的狀態。歌詞所關心的議題與第二張大部分以「圖像詩」型態的描繪也大

大不同。但是一般的聽眾並不會注意到那麼多,一般的聽眾只會認為他的音樂節

奏全都相同,並且由於第二張的音樂元素玩的太過豐富,使得他在第三張專輯維

持自己音樂風格的同時,卻作不了更令人驚豔的大改變。



其實,周杰倫他大可以跟一般的流行歌手一樣作個大改變。台灣的流行音樂聽眾

在要求音樂人作改變的同時,其實是要求他們嘗試「別的曲風」,雖然大部分的

消費者會反駁這樣的說法,說他們認為歌手可以在維持風格的同時去作改變。但

這實際上相當困難,正因為曲風的節奏、節拍是固定不可更改,雖然可以在編曲

、格式上作改變,但聽眾實際上不瞭解的是他們所要聽的已經不是固定的「曲風

」了。他們更實際要的是周杰倫去唱別的東西,卻忘了當初他們接受周杰倫音樂

正在於他的風格如此。



正如同伍佰、陳綺貞、王菲不會改變他們的風格一樣,周杰倫深諳要在流行音

樂市場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他必定不能改變自己的音樂風格。如果他任意改變自

己的風格,他便只是「流行歌手」,他音樂的性格會就此消失殆盡。但為了讓聽

眾滿足,他在音樂的製作編曲上加入了很多東西,如同第四張專輯裡「懦夫」的

重搖滾元素、「她的睫毛」英式搖滾節奏、「梯田裡」加入的Gospel要素。到了

第五張專輯裡特地現場取樣的老人對棋聲、「困獸之鬥」特地營造的樂團風格或

是之前沒嘗試過的「園遊會」的甜蜜曲風,這些都是周杰倫為了維持自己的音樂

風格而嘗試的改變,不過大部分的聽眾還是以「都沒有變」打死一位音樂創作人

所做的一切努力。



一位音樂人是有文化週期的限制,在西方,很少有音樂人會因為自己不受歡迎

而改變自己的風格。因為他們知道改變風格對於自己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那可

能會讓他們過去的努力被抹煞。但因為西方的音樂市場大,即使一位歌手的大眾

歡迎程度降低,他們小眾的聽眾群仍舊可以支撐他們的生活。不用像台灣的歌手

一樣,動不動要改變自己的型態來適應這個市場。



借用政經課上的一個比喻:流行音樂市場就像是超級市場一般,生產線上的音

樂人把商品陳列上架,消費者可以自由取其所好。但決不是商品自己改變型態來

迎合消費者的期望,因為消費者太多,商品不能也沒辦法變換,這樣他就不是本

來的「自己」了。在大家對周杰倫的音樂風格做出批判之前,卻很少有人會想想

當初喜歡他音樂的理由,不就是因為他這種「風格」。在我們要求他提供別的東

西時,卻忘了他所提供的是市場上沒有人能提供的東西。我們取用陳綺貞、取用

張學友或取用任何一位藝人的作品,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風格我們喜愛,當他們作

出來了自認為好的成品,卻被三言兩語「老狗變不出新把戲」打回票時,對於藝

人來講是相當不公平的。



當然,藝人不求長進而導致作品退步或者不受歡迎也是有的。只是作為聽眾,你

是否有真的仔仔細細聽完整張專輯,包括詞、曲及音樂再去作結論呢?如果你真

的是某位歌手的歌迷,你應該知道當你習慣這位歌手的風格時,要對專輯作評判

已經不能只是「聽聽」了。可惜的是,我們大部分的流行音樂聽眾作的就是這種

事。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王菲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從她的例子裡也可以看出音樂風格樹立的重要性

。1994年進攻台灣市場的王菲以王靖雯的藝名出版了「迷」與「天空」兩張專輯

。她一出來讓台灣歌壇可真是驚豔萬分,從來沒有人敢以平頭造型出現在台灣觀

眾的面前(當然,後來出現了關淑怡,但個人覺得她好醜),在平頭造型下隱藏

的卻是絕對乾淨的嗓音,而她專輯的聆聽度確實也很高,黃國倫、姚謙跟當時還

沒過世的楊明煌三人聯手將王菲台灣的演藝事業推上高峰。



但王菲最商業的兩張專輯也僅這兩張了。1995年鄧麗君的過世給王菲很大的

影響,除了因自己的偶像驟逝帶來的衝擊外,王菲也瞭解到有些事必須要趁早

作才行,而她想作的音樂一直不是她直至1994年所發行的任何一張唱片。因此

在首次以本名「王菲」發行完鄧麗君紀念專輯後,也代表了「王菲」與「王靖

雯」過去的一切說Byebye了。然後從96’年「浮躁」開始,王菲此後正式樹立

自己的音樂風格。



聽到「浮躁」的歌迷們都被王菲的改變嚇壞了。裡面只有六首歌有歌詞,其他

全是飄渺的吟唱,而且主打歌歌詞字數又少到不行。以往習慣到KTV盡情飆唱王

菲歌曲的朋友們,發現到他們無法享受歌唱的樂趣了。他們發現到王菲拉拉拉的

叫是如此的悅耳,他們拉拉叫只是在自取其辱而已。這張專輯創下王菲的最低銷

售紀錄—15萬張。在一年過後,「浮躁」在唱片行以超低價販售。以我自己看過

的卡帶價錢就只有30塊。



即使如此,王菲在被問到最喜愛的專輯唱片時,一向喜歡「這該怎麼說呢」的

她,卻總是說「浮躁」是她最喜愛的專輯。接下來幾張專輯,「王菲」、「只愛

陌生人」、「寓言」、「流年」、「將愛」,王菲與作詞者林夕編曲者張亞東三

人形成鐵三角持續創作出屬於王菲的音樂。除了為了迎合市場的芭樂歌曲風,例

如「我也不想這樣」、「紅豆」以外,王菲充滿後現代省思的歌詞、搭配上華麗

迷幻的搖滾曲風已經成了她的招牌商標。「寓言」專輯當中的前五首歌曲被視為

王菲一氣呵成的經典之作,只可惜為了迎合市場,後半部的歌曲雖然音樂性仍舊

極高,但卻已經脫離專輯整體風格了。



王菲轉型後的專輯沒有一張可以與全盛時期比擬,但她專輯所獲得的品質肯定

卻是有目共睹。其實在初轉型的97年同名專輯(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仍舊有超過

60萬張的銷售量,但從此之後每況愈下,到了「流年」時已經賣不到十萬張了。

王菲的專輯雖然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但她卻也遭受到無情的市場考驗。











-----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企畫的探討,你會發現歌手壽命的延續最後還是要回歸音樂本身。音樂並非

隨波逐流去作與市場潮流一樣的音樂。趕流行的音樂不會凸顯出個人的風格,反

而會把歌手搞成四不像。在流行音樂市場裡真正留名的是那些擁有自己獨特風格

並且一路走來堅持到底的歌手。Beatles如是、Aretha Franklin如是、Bon

Jovi如是羅大佑、陳昇、伍佰都是……



前面幾位西洋樂壇的歌手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後面三位歌手是大家耳熟能

詳的知名人物。當叫出他們三人的名字,大部分的人對於他們的音樂圖像可以很

清楚的描繪出來:「羅大佑,恩,批判性很重,很有鄉土關懷……」、「陳昇,

恩,很自由,很有詩意,很有唱遊詩人的感覺……」、「伍佰,屌阿!他的搖滾

讓人振奮……」。相信大部分的人聽到這三位歌手時,即使你對他們的歌曲不熟

悉,但是你卻可以講出一些你對這些歌手音樂的感覺。你不會把「唱遊詩人」這

種東西放到伍佰身上;你也不會說陳昇搖滾的令你很爽(不過,陳昇也是有做過

搖滾樂風的)。同樣的,你也不會說Bon Jovi唱R&B唱的令你淚流滿面,這種形

容詞只會出現在Craig Davis或是Mario身上。但是很可惜,這種事情是我們現

在流行樂壇常作的事,把一堆歌手弄得什麼都會唱,結果是什麼都唱的讓人家不

認同。



拿張惠妹來看看好了(又講到我的偶像了),張雨生其實在當時為張惠妹樹立

了一種新的風格:原住民音樂與搖滾的結合。「姊妹」、「一想到你阿」、或者

是死後才錄唱的「哭泣與耳語」,張雨生明顯把阿妹與生俱來的原住民性格結合

在搖滾樂裡,而且是完美的結合。除此之外,由於張惠妹的聲音擁有高音清亮低

音沙啞的特質,張雨生抓住這一點為她寫出獨樹一格的「Bad Boy」及「Are

You Ready」,這樣子的歌曲是屬於阿妹的,其他人來唱都會是相當奇怪的演

繹。



可惜張雨生死的太早,不然依照他對於張惠妹特質的掌控,並非身為創作型歌手

的張惠妹在第三張後應該是會有屬於她的專屬音樂風格出現。也就是提到張惠妹

會有明顯的歌曲圖像出現在腦海。但在張雨生死後我們看到雨生大哥為阿妹在前

兩張專輯製作的風格全毀於一旦。從第三張專輯開始阿妹的風格陷於混亂的地步

,她的專輯只是一些快歌與抒情歌所拼湊而起的普通華語專輯,在到「不顧一切

」時甚至還嘗試了大量的R&B,在「發燒」專輯裡則是有電子音樂的參雜,然後

在去年的「也許明天」是大量的搖滾。



阿妹現在仍是華語界的天后,但大部分人想到她仍舊是她九年前出版的頭兩張

專輯。這幾年來阿妹不停的在嘗試新的音樂類型,但結果是她一直沒辦法找出最

適合自己的一條路出來。她也一直在外界的質疑下背負著「沒了張雨生的張惠妹

終究是缺憾」的疑問。



阿妹的例子是華語樂壇的明顯現象。當某一種曲風倏忽出現大受歡迎時,我們的

國語樂壇只會想去拷貝別人的風格。在陶吉吉唱紅R&B後,有多少人爭相找他作

專輯,一堆不適合R&B的人硬唱,對耳朵真是種折磨。你能說這些唱R&B的歌手

沒有在求新求變嗎?他們很努力的想討好聽眾,找尋最流行的元素,結果是自以

為唱得很好,別人聽的很不爽。







-----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布蘭妮的第一張專輯為例,製作人Max Martin不愧是精通偶像歌手流行曲風

的製作。他在布蘭妮首張專輯裡面以「愛的初告白」為整體製作概念,為她打造

出 “From the Bottom of My Broken Heart”、 “You Drive me Craz

y”等小女生的初戀情歌,整張專輯三分之一慢版情歌、三分之一中版、三分之

一快版的歌曲配置讓她飆上全美一千兩百萬的恐怖銷售量。在美國流行音樂史上

從來沒有一位偶像新人在短時間內拿到音樂人夢寐以求的鑽石唱片;但她短短時

間內做到了。



但是回過頭來看當初對於布蘭妮的音樂評價,不管是MTV音樂頒獎典禮、或是

Billboard、全美音樂獎等等……所有的評價一致著重在布蘭妮的「表演」能力

上,專輯的音樂性完全被忽略掉。這是為什麼布蘭妮在上述所有的頒獎典禮上拿

獎拿到手軟,卻在葛萊美獎上呼聲最高的情形下跌個狗吃屎。注重音樂整體表現

的葛萊美獎與依照上述頒獎典禮的人氣、投票是完全不同給獎標準。布蘭妮拿不

到獎雖說驚訝卻也是大家預料中之事。



布蘭妮的整個發跡過程其實與台灣一直以來的音樂製作方式類似。主要是以一

個企畫概念為中心點再去收歌,其實只要企畫的方向與音樂風格契合的完美,歌

手個人的風格;不論是音樂或者是個人的魅力都可以成為經典之作。羅大佑就是

這樣一個例子。批判歌手的封號與他的音樂完整結合在一起;蘇慧倫從96年開始

發行的傻瓜三部曲更是企畫史上的經典,靠著翻唱歌曲與沒什麼新意的蘇式情歌

在1996年的唱片市場佔了很大的銷售量(好在那年張惠妹有出道)。只是當企畫

的新鮮感一過,歌手的壽命也就告終。蘇慧倫的三張專輯的確在大家的腦海裡成

為了經典,但裡頭的歌曲卻也只存留在那個時代裡被檸檬樹砸到的我們而已。





這或許是以企畫為主的歌手最終必須面對的命運。華語音樂史在進入八0年代建

制化後似乎只有陳淑樺可以完全的以「都會女性」代言人的身份在樂壇迄今讓五

、六年級生念念不忘;這種企畫方向已經不僅僅是「概念」,而是完全變成她個

人的音樂風格。即使是到1995年轉型的作品「淑樺盛開Forever」(這是陶吉吉

公開承認他最滿意的一張製作作品)或到1998離開樂壇最後一張作品「失樂園

」,所有的樂評家仍舊認為陳淑樺在都會女性的框架下賦予了女性更多不同的樣

貌。但像陳淑樺這種把企畫概念完全轉變成自己的音樂風格在其他的歌手身上幾

乎是沒有。所有的歌手在被企畫包裹的同時,也注定他們必須轉型的命運。歌手

成功的企畫概念一旦離開而又轉型不成的話,她的市場價值馬上下降一半以上。

蘇慧倫之後的「Happy Hours」、徐懷鈺的「Love」、許茹芸的「難得好天氣」

,這類轉型失敗的例子信手拈來相當多見。







-----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杰倫「十一月的蕭邦」發行了。如大家所預期的它又瓜分了上個禮拜音樂市場

將近一半的銷售量。而他每次發行專輯必定跟隨的論述— 「一成不變」;當然

緊跟著他不放。身為流行音樂的忠實信徒,趁著杰倫發行新專輯的同時,來跟大

家談談有關「音樂風格」的問題。



在談有關「音樂風格」之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你個人講的出國內哪

些歌手的風格?或者簡單一點,你辨別的出一首音樂是誰的風格嗎?大部分的人

聽到這個問題時仔細一算,會發現到能算的出來的人不到五個。



多麼諷刺的一件事!我們國內的流行歌手從流行音樂工業建制化以來已經有幾

百、幾千位歌手出現在我們面前了。但我們可以辨別出的歌手或是創作人卻是少

之又少。相對西洋市場來講,慣聽西洋音樂的人,即使他不是某個人或樂團的歌

迷,很多人還是可以立即指出他聽到的音樂是誰的,只是這風格他不喜歡。



在此國內音樂市場跟國外音樂市場的分野處便出現了。國外的音樂市場是利基

在「個人風格」所引起的流行,當一個樂團或一位歌手的音樂風格被大多數人認

可時,他所引爆的流行在於他個人的魅力。魅力可以來自於音樂風格、可以來自

個人,來自個人的我們稱為「偶像」;來自音樂風格的我們稱為「音樂人」。



先談音樂市場的偶像,「偶像」是每個世代裡面必定要有的流行圖騰。在我們

那個時代的小虎隊在當代變成了5566;90年代初的Tiffany與Debbie Gibson

變成了現代的Britney與Christina。但建基在這部分上的音樂本質很脆弱,流

行圖騰的特色在於它必須不停的更換,更換的東西不止是你的外表造型,你的音

樂風格也必須不停變更,跟隨潮流。為了確保於此,歌手的訓練是要精通各式各

樣的曲風;R&B曲風不一定要適合你,但你必定要熟稔R&B曲風的唱法。你必需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你沒有自己的定位因為你是「流行歌手」。





-----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回來了 台北



這週末去了台北

這個我曾經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

讓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一樣多的人群和冷漠的臉孔 五光十色的炫目招牌 壅塞的交通

不一樣的是

越來越高的建築 捷運和公車上的液晶螢幕 新開的幾家旗艦店 以及看起來越來越匆忙的人們



「人們到底再忙甚麼?趕甚麼?」

我和我女友在捷運上討論起這個問題

如此緊湊的生活 看起來似乎是因為環境壓力帶給「他們」的



幻想自己正和那位 坐在博愛座上還不斷用PDA排行程的上班族閒聊

「你懂甚麼阿?我要養活家庭 當然有壓力阿~

公司裡的上司也給我一堆工作 你以為我喜歡整天這樣繃著臉嗎?」



旁邊站著一個戴頭巾 穿著嘻哈裝跟垮褲的年輕人似乎很不屑

「你幹嘛~我跟你很熟嗎? 幹嘛要對你笑 不瞪你就已經很客氣了 別吵我 我要聽iPOD~」



很有文藝氣質的一位女生 旁若無人的讀著朱少麟的燕子

「別把我跟這些俗氣的傢伙相比 這世界本來就是自私的 有誰願意對陌生人去作無益自己的事呢?」



結果 被環境和壓力塑造出來的人 帶給其他人們更大的壓力和冷漠的環境

看起來 每個人好像被同化一樣 越來越相像



帶來的反動 就是甚麼都要比



「我哪裡像他們阿? 我只穿BOSS的耶~

還有 你沒看到我手上BMW的鑰匙嗎? 要不是交通那麼亂 我早就每天開了」



「卻!你很瞎耶~ 我才跟他們不同勒 你沒看我褲子是TOMMY的 鞋子只穿DC

還有這個純銀項鍊 這可不是夜市買的便宜貨阿~」



「我覺得他們甚麼都不懂 因為他們從來不看書 知識的追求才能提高精神的層次

這樣的人才是最與眾不同的 外在形象只不過是被塑造出來的盾牌與盔甲罷了」



「有這麼複雜嗎?」我說



「阿~你說甚麼?」三個人不約而同的看著我



「所謂的特別 不就是忠於自己嗎?」

「某些地方和別人相同又無妨 和別人不同又怎樣 主要是 自己喜歡就好 不是嗎?」

「為了不想和別人相同 為了和別人不同而不同 你不覺得這樣喪失了自我?」



或許我不能真的無法明白這些人在想甚麼

但在這樣的氣氛下 感覺真的一不小心就會喪失了自我

說真的 比起這麼現代化的都市

我還是喜歡有人情味 海洋 帶點現代化的高雄 至少中庸一點



「淡水站到了~膽最讚搞阿~貪隨沾都勒~now we are 淡水station~」

帶著小複雜的心情 我和女友下了車

今晚的淡水有點涼 不過海風熟悉的味道讓我感覺開心了點

「把愛傳出來....」看到液晶螢幕上飛兒新歌的MTV



我笑了~





(p.s.有買魚酥 改天拿到研究室 哈)

nicol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