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企畫的探討,你會發現歌手壽命的延續最後還是要回歸音樂本身。音樂並非
隨波逐流去作與市場潮流一樣的音樂。趕流行的音樂不會凸顯出個人的風格,反
而會把歌手搞成四不像。在流行音樂市場裡真正留名的是那些擁有自己獨特風格
並且一路走來堅持到底的歌手。Beatles如是、Aretha Franklin如是、Bon
Jovi如是羅大佑、陳昇、伍佰都是……
前面幾位西洋樂壇的歌手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後面三位歌手是大家耳熟能
詳的知名人物。當叫出他們三人的名字,大部分的人對於他們的音樂圖像可以很
清楚的描繪出來:「羅大佑,恩,批判性很重,很有鄉土關懷……」、「陳昇,
恩,很自由,很有詩意,很有唱遊詩人的感覺……」、「伍佰,屌阿!他的搖滾
讓人振奮……」。相信大部分的人聽到這三位歌手時,即使你對他們的歌曲不熟
悉,但是你卻可以講出一些你對這些歌手音樂的感覺。你不會把「唱遊詩人」這
種東西放到伍佰身上;你也不會說陳昇搖滾的令你很爽(不過,陳昇也是有做過
搖滾樂風的)。同樣的,你也不會說Bon Jovi唱R&B唱的令你淚流滿面,這種形
容詞只會出現在Craig Davis或是Mario身上。但是很可惜,這種事情是我們現
在流行樂壇常作的事,把一堆歌手弄得什麼都會唱,結果是什麼都唱的讓人家不
認同。
拿張惠妹來看看好了(又講到我的偶像了),張雨生其實在當時為張惠妹樹立
了一種新的風格:原住民音樂與搖滾的結合。「姊妹」、「一想到你阿」、或者
是死後才錄唱的「哭泣與耳語」,張雨生明顯把阿妹與生俱來的原住民性格結合
在搖滾樂裡,而且是完美的結合。除此之外,由於張惠妹的聲音擁有高音清亮低
音沙啞的特質,張雨生抓住這一點為她寫出獨樹一格的「Bad Boy」及「Are
You Ready」,這樣子的歌曲是屬於阿妹的,其他人來唱都會是相當奇怪的演
繹。
可惜張雨生死的太早,不然依照他對於張惠妹特質的掌控,並非身為創作型歌手
的張惠妹在第三張後應該是會有屬於她的專屬音樂風格出現。也就是提到張惠妹
會有明顯的歌曲圖像出現在腦海。但在張雨生死後我們看到雨生大哥為阿妹在前
兩張專輯製作的風格全毀於一旦。從第三張專輯開始阿妹的風格陷於混亂的地步
,她的專輯只是一些快歌與抒情歌所拼湊而起的普通華語專輯,在到「不顧一切
」時甚至還嘗試了大量的R&B,在「發燒」專輯裡則是有電子音樂的參雜,然後
在去年的「也許明天」是大量的搖滾。
阿妹現在仍是華語界的天后,但大部分人想到她仍舊是她九年前出版的頭兩張
專輯。這幾年來阿妹不停的在嘗試新的音樂類型,但結果是她一直沒辦法找出最
適合自己的一條路出來。她也一直在外界的質疑下背負著「沒了張雨生的張惠妹
終究是缺憾」的疑問。
阿妹的例子是華語樂壇的明顯現象。當某一種曲風倏忽出現大受歡迎時,我們的
國語樂壇只會想去拷貝別人的風格。在陶吉吉唱紅R&B後,有多少人爭相找他作
專輯,一堆不適合R&B的人硬唱,對耳朵真是種折磨。你能說這些唱R&B的歌手
沒有在求新求變嗎?他們很努力的想討好聽眾,找尋最流行的元素,結果是自以
為唱得很好,別人聽的很不爽。
-----
留言列表